中国婚俗文化之门当户对
文章分类:中国婚俗文化 发布时间:2022-06-29 阅读: 4208
在过去,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,很适合结亲。古人两家人结亲,标准就是“门当户对”。因为古人很明白,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。家庭氛围、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家族中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。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,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,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,婚姻才更稳固。如今,人们对“门当户对”的讨论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一直没停过。
实际上,“门当户对”最初跟建筑有关。
《说文解字》上说:“门,闻也,从二户;户,护也,半门曰户。”所以,“门当”与“户对”其实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份。
门当和户对,是古代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,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,现今已存留不多了。

何为门当

门当:建筑学上为“门枕石”的一部份,因鼓声洪阔威严,厉如雷霆,人们信其能避邪,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“门当”。
真靖罗东舒祠前门当
门当亦是身份的象征:
文官、武官有区别
根据清张廷玉等所撰《明史·舆服四》中记载:
抱鼓石大致有三种:狮子形、圆形、方形。
圆形抱鼓石用在武官家;
箱形,也就是方形抱鼓石用在文官家。
四世一品官员府邸前门当
官员门第和商贾同样有区别
门当上镌刻花卉图案,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;
如果为素面无花图案,则为官宦人府第。
恭王府前的门当

何为户对

“户对”是指门楣上面用来固定门框的砖雕或木雕,位于门楣上方,形状有圆柱形、方柱形及六角柱形,每根长一尺左右,与地面平行,与门楣垂直。因为都是双数,所以叫“户对”。
“户对”必须采用短圆柱形,因为在中国民间文化中,这种装饰格局代表了生殖崇拜中“重男丁”的观念,蕴含了宅第主人祈盼家族人丁兴旺、香火延续的寓意。
“户对”的横截面刻有图案;因为它们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簪,所以又称为“门簪”。横截面如果镌刻的是花卉图案,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;如果为素面无花卉图案,则为官宦府第。
同样,“户对”的多少与主人家的财势成正比。
雕刻图案多以四季花卉为主,
也有写如吉祥如意、福禄寿德、平安等吉祥文字,
意在祈求人气旺盛、香火永续。
户对的多少与宅院主人官品职位的高低有关。
门簪,仅为官者的院落才有,
纯圆柱形为文官,
六边形方柱为武官。
家有喜庆时,
专门可悬挂灯笼之用。
门簪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:
文官多用圆形、方形户对
武官府邸使用六边形户对
皇帝居住的皇宫有九个,
一到五品可以为六个,
六到七品可以为四个,
以下的品阶只能为两个,
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。

门当户对

王府大门:
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,位于住宅院的中轴线上,而不是像普通四合院那样开在东南角,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五间,启门三,绿色琉璃瓦,每门金钉六十有三,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,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,启门一。非皇亲贵族而不得使用王府大门规制,否则有灭门之灾。
( 相传嘉庆四年,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。除了和珅独揽大权,聚敛不义之财等原因之外,因一个原因是和珅居住恭王府的大门属于王府规制,触犯了嘉庆帝“擅住王府,功高盖主”之忌,最终被嘉庆帝赐和珅自尽。)
和坤住过恭王府的大门
广亮大门:
广亮大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,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,进深方向的尺度明显大于倒座房,门扉立于两根中柱之间,前檐枋檩装饰苏式彩绘,下有雀替,中槛配四颗门簪,常雕饰春兰夏荷秋菊冬梅,也有“吉祥如意”等字样。一般是正、从一品、正二品采用的宅门形式。
广亮大门
金柱大门:
金柱大门形制上略低于广亮大门,门扉立于前檐金柱间而得名,其余构造与广亮大门相同,只是规模不及后者。从三品以上的左右侍郎采用的宅门形式。
金柱大门
蛮子门:
王府大门、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只供皇亲、相应官阶、封号的贵族使用,而富商和官品较低的官员最多只能采用蛮子门的形制。
蛮子门
蛮子门扉安在前檐柱之间,梁枋结构与门成一体,没有彩绘和雀替的位置,仅留四颗门簪,是一般商人富户常用的一种宅门形式。不管富商的院子造得多大,多气派,但是门槛就是不能比官员修得高,门扉只能安在前檐柱之间。明朝首富沈万三虽然富可敌国,但他的地位低贱,即使富甲天下,也是一介布衣,社会底层,绝不能逾越社会等级,因此,他遵守本份,大门不设门槛,内院门槛也设得很低,大门也只能修规制很低的随墙门。
沈万三故居大门的规制属于随墙门,且没有门槛。
相对照的是,临近不远的一户官宦人家,即使是小官,门槛也高于他家。尽管沈万三院子庞大而幽深,远远超过那个官员家,但代表身份和地拉的门槛却不能比别人高,也不能修成金柱大门,因此,沈万三很憋气,不惜血本帮朱元璋修南京城墙,去犒劳军队,以此巴结朱皇帝换得一个贵族名份,但最终难逃充军,客死他乡的命运。
如意门
如意门等级上低于王府大门、广亮大门、金柱大门、蛮子门,门扉同样安在前檐柱之间,大门正面全用砖墙遮挡,仅留一个尺寸适中的门洞来安装抱框和门板。门洞左右上角砍磨成如意形状,中槛两颗门簪也常雕刻“如意”两字,雕刻华丽精美。多为一般百姓所用。
由此可知,通过观察门当户对,就能知晓户主的官阶和行当,进而对这个家庭有个笼统的了解,后演变成为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两家条件是否相当的常用语。
当然,也有学者指出,中国古代“门当户对”只有一个含义,就是指男婚女嫁时两户人家财富地位相当。建筑上并没有“门当户对”一说,门簪是用来搁门匾的,虽然从门匾也能看出户主人的家世地位,但和家世婚姻没有任何关系。“门当户对”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产物,只不过是旅游的噱头而已。
不管是门当、户对,还是门簪、抱鼓石,历史的绝对真实依然难寻。如今,互联网的时代,人们常以现代的视角将历代传统元素重置并与当下融合,赋予传统新的内涵。